实体书序_序二
推荐阅读:进入宗门后,我开始摆烂、绝美妻子的失踪、救命!重生在高考考场怎么办?、透视:从捡漏开始暴富、重生当天断绝关系,我变身万亿富翁、假千金算命火遍全网,家人哭惨了、透视眼你不去乱看,赌什么石呢!、重生被读心后,高冷战爷跪地哄、全院轮转,皮科大夫请求出战、快穿之路人不炮灰、
序二
七十年来春梦痕,东流不尽秦时水
王国平
1
我认识赵家明是在一个春天之后。
就像我在春天之后才认识一只蜜蜂,尽管它已酿出了好蜜,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春天与花朵的热爱。
2
春蚕吐丝,一不小心就吐出了一条丝绸之路。
蜜蜂采蜜,一不小心就采出了一个盛大春天。
赵家明就像那只不倦的春蚕和辛勤的蜜蜂,一不小心就在他洁白的稿纸上抒写了自己的旅程与春天。
比如那些芬芳的爱情。
比如那些甜蜜的生活。
比如那些杨柳春风般的文字。
比如《烽火玫瑰》。
3
《烽火玫瑰》是关于抗战的一部小说。
众所周知,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关于抗战的图书想来会有不少佳作涌现。
但是,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否遇上七十年纪念,我们都应该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了,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的事情。从1937年甚至1931年,或许更早,侵华与抗战已经发生,并且悲壮无比。这样的历史,不是一本书所能完整记录的,而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亿万同胞的集体记忆。
而《烽火玫瑰》正是都江堰人关于抗战的岁月长歌。
4
关于抗战题材的书写,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书写八年抗战的宏大叙事,全景式呈现抗战之惨烈悲壮,生动展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二是像手术医生一样,用切片的方式来审视历史的细节,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视野,来认知与解读这一场旷世之战。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正如前线与后方的关系。
5
说到后方,我们就无法回避一座水利工程——都江堰。
或许在一些人眼里,都江堰就是都江堰,一座水利工程而已,大不了举世闻名而已,与抗战有何关系?
其实,不然!
6
1940年代,日军准备炸毁都江堰,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迟迟不降,就是因为有四川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而四川的殷实与富足则完全来自一座水利工程——都江堰,因此,只要炸毁了都江堰的大坝,就可以截断成都乃至四川的生命线,攻占中国指日可待。
于是,他们派出了最优秀的飞行员驾驶着轰炸机,飞至都江堰的上空。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飞机在都江堰的上空盘旋良久,看到无数条奔涌的河流,却只找到一条想象中拦截江水的大坝。几枚炸弹投下去,奔涌的都江堰只不过溅起了几朵美丽的浪花而已,滔滔不尽的秦时水依旧滚滚东去!最后日军不得不无可奈何地的恨恨而去。
7
创建于2271年前的都江堰,不仅推动了秦灭楚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而且因为都江堰的灌溉与滋润,水旱无常的四川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天府之国不仅让人们过上了富足而闲适的生活,同时每当中国出现大饥荒时与大战乱时,总是提供庇护与濡养。
自汉始,富庶的天府之国就曾多次赈济了全国性灾荒。仅汉代就有三次,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刘邦接下秦国的烂摊子之后,战火蔓延,诸侯并起,饥荒连年,全国死者过半,刘邦于是下令人民“卖子就食蜀汉”。紧接着汉武帝时山东又遇上河水泛滥成灾,导致“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最后不得不“下巴蜀粟赈之”。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水潦移于江南”,人民再次陷入罕见的大饥荒中,这次又是四川出来解了围,“下巴蜀之粟致涪陵”。
唐代自开国之初,即开始依靠都江堰灌溉的四川,因此有“依剑蜀为根本”之说。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唐,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关中饥饿的人们入蜀,度过饥荒。在这个封建史上最伟大的王朝由强由盛极而衰走向没落的途中,都江堰与四川对它的支撑也一如既往。所以唐朝君王在关中不能立足时,多选择南避入蜀,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唐德宗、唐僖宗都曾把四川作为他们最后的避难所和复兴地。而且,唐玄宗和唐德宗均利用四川的财富重新收复了长安。
纵观近两千年历史,这样的庇护与濡养从没有间断过。
1930年代,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曾站在军事地图前,坚定地说:“只要能够坚守四川,守住西南,哪怕丢失了关内的15个省,也一样能够打败日本。”四川因此而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有数据显示,仅1941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在四川征谷8228.6万石,占当时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当时国家的财政开支,四川一个省就负担了30%以上。另一方面,且不说修公路,修机场、运送各种物质,征用了数以百万计的四川民工。单是八年抗战中,四川前后应征参军的就有350万人以上,达到了平均每13个人中就有一人入伍。所有全国性的行政机关、西南联大等48所国内重要大学和600余家工厂纷纷迁到四川,在此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8
而四川的富庶与稳定又是都江堰所赋予的。
因此,1943年当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在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陪同下参观都江堰时,他激动地说:“都江堰是中国的骄傲,它为我们共同战胜法西斯起了支持性的作用。”
因此,著名作家余秋雨才会说:“有了它(都江堰),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9
正如《烽火玫瑰》一样,都江堰对抗战贡献不唯如此。
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国空军在飞机数量上已经处于绝对劣势。经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之后,空军实力锐减,至1940年仅剩飞机65架,中日双方战机数量之比为1:53。日本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制空权。雪上加霜的是,与战斗机数量上的劣势相比,飞行员数量与质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为了长期抗战需要,中国借鉴国外从少年开始培养飞行人员的经验,于1940年在都江堰市蒲阳镇建成中国空军幼年学校招生开学,蒋介石任校长,汪强任教务长,白崇禧、周至柔等任校务委员,抗战结束后停止招生,先后六年共录取学生2101人。办学期间,冯玉祥、张治中、李济深等和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尔基、苏联大使彼德罗夫、苏联军事总顾问帕尔霍明珂等曾先后来校参观访问。
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不仅为抗战贡献了力量,而且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比如曾任台湾“行政院院长”唐飞,国际著名材料学专家何焯彦,美国纽约国家图书馆中国馆主任朱光复,国际著名水利学家何达明,国际著名原子能科学家涂剑穆,著名高能物理学家、兰州大学校长段一士,彩色粉墨画创始人周诗成,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楚庄,国际著名航空学家华锡钧等,另外被授中将、少将军衔者不下百人。仅仅留在大陆的“空幼”毕业生就有300多名教授、副教授。
10
抗战八年,都江堰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避难所,无数文人墨客和艺术大师将这里作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和灵魂高地。
著名画家张大千在此寓居四年,董寿平在都江堰寓居了九年,钱穆、冯友兰、袁焕仙、黄炎培、黄宾虹、老舍、关山月、叶圣陶、张恨水、黄君璧、徐悲鸿、曹禹、臧克家、绿原、陈白尘、熊佛西、吴祖光、南怀瑾、朱自清、唐君毅、牟宗三、潘重规、饶孟侃、金天羽、向仙樵、马一浮、林思进、居正、顾颉刚、叶圣陶、易君左、碧野、王冶秋、萧军、黄裳、巴金、方然、杜谷、田野等一大批文化精英来到都江堰游历避难,都江堰用它富足的物质和青山绿水濡养着他们,中国优秀文化实力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
1945年8月11日,冯玉祥先生在青城山获知抗战胜利的喜讯后,立即在山上建“闻胜亭”纪念。1945年9月14日夜,于右任先生在都江堰城关旅店的油灯下,一口气写下了20首诗歌《中吕·醉高歌》以庆胜利。
11
抗战时期的都江堰,不仅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同时豪迈热血的都江堰儿女也不甘落后,紧衣缩食,捐粮捐物,支援抗战,更有3600多名青壮年踊跃从军,奔赴前线,痛杀日寇,献出了他们最美丽的青春和最宝贵的生命。
从1937年到1939年,都江堰人民积极捐款购买飞机,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3年共缴飞机捐154.5元(法币)。
1937年7月下旬,抗战伊始,200多名爱国青年,自愿组织出川抗日义勇壮丁队,向四川省政府请缨,奔赴前线抗日,誓言不赶走日寇决不还乡。
都江堰石羊镇青年王希祥远赴山东,身先士卒,血战台儿庄,率领全连官兵用鲜血和和生命写下了壮丽篇章。
1943年12月11日,都江堰各界举办大会,欢送200多人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赴印度支那半岛支援英军对日作战。
1943年至1945年,都江堰共派出民工15000余人到新津、彭山修筑飞机场,部分民工因公致残或永远地长眠他乡……
12
就像所有的河流都有源头一样。
或许正是都江堰这片热土上生动鲜活的史诗和可歌可泣的壮举启发了赵家明,成为《烽火玫瑰》的艺术之源。
时光犹如都江堰水,滚滚向前,永不复返。
但是70年前的往事并不如风,70年前的岁月依旧如歌。
因此,才有了硝烟中的爱情,战地上的玫瑰。
因此,才有了《烽火玫瑰》。
当然,由于赵家明对这片热土深深的眷恋,他的心中还有很多书写的梦:天师降魔、财神赵公明传奇、夫妻桥、茶马古道、青峰剑侠……
13
这是一段关于都江堰人的抗战往事。
“圣塔蓄文风,千千学子思报国”,都江堰热血青年学生萧浩宇,他的同学赵思娴,他的朋友何仑雨、杜子豪等离开小桥流水的桃花农舍,离开锦衣玉食的富贵人家,横刀疆场,喋血山河,他们的故事正是都江堰英雄儿女的缩影。萧浩宇和青梅竹马的恋人楚香君,徜徉于花好月圆玫瑰花香中,却被军阀横刀,二人好不容易走在一起,但为了赶走日寇,还我河山,萧浩宇毅然辞别亲人和恋人踏上抗日征程。
激情燃烧的岁月,陪伴佳人的是烽火与硝烟。
在枪林弹雨战场,萧浩宇和赵思娴一起出生入死,打汽艇、端炮楼、抓俘虏、除汉奸,可谓酣畅淋漓,珠联璧合。萧浩宇知道赵思娴深爱自己,他也喜欢赵思娴,但喜欢她却不能爱她,他爱着的是远方的香君,不是因为赵思娴不漂亮,而是因为萧浩宇是负责的男人,他忠诚于爱情。
14
《烽火玫瑰》结构精妙,伏笔千里。
故事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爱情中有硝烟,下部烽火中有玫瑰,玫瑰和烽火两条分开的线,粗看不相干,看完方知其实两条线索却紧紧地串在一起,成功塑造了都江堰儿女乃至中华儿女保家卫国不怕牺牲崇高精神的同时,生动地歌颂了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其实,小说还有第三条线,那就是对繁荣富饶的川西坝子田园牧歌式的深情书写,对都江堰、青城山等壮美山河的家国情怀的由衷赞美。
15
青城山上的一朵花,可以读懂春天的物语。
都江堰中的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
而一群年轻人为了故土家国,舍生忘死,挥戈抗日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壮美史诗中之缩影。
16
七十年来春梦痕,东流不尽秦时水。
斯人已老、枪声已远、硝烟已淡……
唯有玫瑰还在战地上蓬勃绽放,犹如烽火中的爱情。
王国平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诗歌学会理事、成都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奎光书院院长。著有人文地理随笔集《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大型访谈录《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诗集《挽歌与颂辞》《琴歌》等,其中《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连续5周蝉联当当网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冠军、2014北京书市畅销书榜首,与《之江新语》一起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畅销书。作品曾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等选本及“5·12”大地震诗歌纪念墙。作品曾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与社会科学奖等。2006年,与杨然、凸凹等创办《芙蓉锦江》。2012年6月,应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之邀,赴太湖大学堂为南先生做口述历史。
七十年来春梦痕,东流不尽秦时水
王国平
1
我认识赵家明是在一个春天之后。
就像我在春天之后才认识一只蜜蜂,尽管它已酿出了好蜜,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春天与花朵的热爱。
2
春蚕吐丝,一不小心就吐出了一条丝绸之路。
蜜蜂采蜜,一不小心就采出了一个盛大春天。
赵家明就像那只不倦的春蚕和辛勤的蜜蜂,一不小心就在他洁白的稿纸上抒写了自己的旅程与春天。
比如那些芬芳的爱情。
比如那些甜蜜的生活。
比如那些杨柳春风般的文字。
比如《烽火玫瑰》。
3
《烽火玫瑰》是关于抗战的一部小说。
众所周知,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关于抗战的图书想来会有不少佳作涌现。
但是,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否遇上七十年纪念,我们都应该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了,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的事情。从1937年甚至1931年,或许更早,侵华与抗战已经发生,并且悲壮无比。这样的历史,不是一本书所能完整记录的,而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亿万同胞的集体记忆。
而《烽火玫瑰》正是都江堰人关于抗战的岁月长歌。
4
关于抗战题材的书写,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书写八年抗战的宏大叙事,全景式呈现抗战之惨烈悲壮,生动展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二是像手术医生一样,用切片的方式来审视历史的细节,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视野,来认知与解读这一场旷世之战。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正如前线与后方的关系。
5
说到后方,我们就无法回避一座水利工程——都江堰。
或许在一些人眼里,都江堰就是都江堰,一座水利工程而已,大不了举世闻名而已,与抗战有何关系?
其实,不然!
6
1940年代,日军准备炸毁都江堰,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迟迟不降,就是因为有四川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而四川的殷实与富足则完全来自一座水利工程——都江堰,因此,只要炸毁了都江堰的大坝,就可以截断成都乃至四川的生命线,攻占中国指日可待。
于是,他们派出了最优秀的飞行员驾驶着轰炸机,飞至都江堰的上空。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飞机在都江堰的上空盘旋良久,看到无数条奔涌的河流,却只找到一条想象中拦截江水的大坝。几枚炸弹投下去,奔涌的都江堰只不过溅起了几朵美丽的浪花而已,滔滔不尽的秦时水依旧滚滚东去!最后日军不得不无可奈何地的恨恨而去。
7
创建于2271年前的都江堰,不仅推动了秦灭楚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而且因为都江堰的灌溉与滋润,水旱无常的四川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天府之国不仅让人们过上了富足而闲适的生活,同时每当中国出现大饥荒时与大战乱时,总是提供庇护与濡养。
自汉始,富庶的天府之国就曾多次赈济了全国性灾荒。仅汉代就有三次,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刘邦接下秦国的烂摊子之后,战火蔓延,诸侯并起,饥荒连年,全国死者过半,刘邦于是下令人民“卖子就食蜀汉”。紧接着汉武帝时山东又遇上河水泛滥成灾,导致“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最后不得不“下巴蜀粟赈之”。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水潦移于江南”,人民再次陷入罕见的大饥荒中,这次又是四川出来解了围,“下巴蜀之粟致涪陵”。
唐代自开国之初,即开始依靠都江堰灌溉的四川,因此有“依剑蜀为根本”之说。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唐,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关中饥饿的人们入蜀,度过饥荒。在这个封建史上最伟大的王朝由强由盛极而衰走向没落的途中,都江堰与四川对它的支撑也一如既往。所以唐朝君王在关中不能立足时,多选择南避入蜀,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唐德宗、唐僖宗都曾把四川作为他们最后的避难所和复兴地。而且,唐玄宗和唐德宗均利用四川的财富重新收复了长安。
纵观近两千年历史,这样的庇护与濡养从没有间断过。
1930年代,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曾站在军事地图前,坚定地说:“只要能够坚守四川,守住西南,哪怕丢失了关内的15个省,也一样能够打败日本。”四川因此而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有数据显示,仅1941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在四川征谷8228.6万石,占当时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当时国家的财政开支,四川一个省就负担了30%以上。另一方面,且不说修公路,修机场、运送各种物质,征用了数以百万计的四川民工。单是八年抗战中,四川前后应征参军的就有350万人以上,达到了平均每13个人中就有一人入伍。所有全国性的行政机关、西南联大等48所国内重要大学和600余家工厂纷纷迁到四川,在此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8
而四川的富庶与稳定又是都江堰所赋予的。
因此,1943年当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在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陪同下参观都江堰时,他激动地说:“都江堰是中国的骄傲,它为我们共同战胜法西斯起了支持性的作用。”
因此,著名作家余秋雨才会说:“有了它(都江堰),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9
正如《烽火玫瑰》一样,都江堰对抗战贡献不唯如此。
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国空军在飞机数量上已经处于绝对劣势。经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之后,空军实力锐减,至1940年仅剩飞机65架,中日双方战机数量之比为1:53。日本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制空权。雪上加霜的是,与战斗机数量上的劣势相比,飞行员数量与质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为了长期抗战需要,中国借鉴国外从少年开始培养飞行人员的经验,于1940年在都江堰市蒲阳镇建成中国空军幼年学校招生开学,蒋介石任校长,汪强任教务长,白崇禧、周至柔等任校务委员,抗战结束后停止招生,先后六年共录取学生2101人。办学期间,冯玉祥、张治中、李济深等和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尔基、苏联大使彼德罗夫、苏联军事总顾问帕尔霍明珂等曾先后来校参观访问。
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不仅为抗战贡献了力量,而且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比如曾任台湾“行政院院长”唐飞,国际著名材料学专家何焯彦,美国纽约国家图书馆中国馆主任朱光复,国际著名水利学家何达明,国际著名原子能科学家涂剑穆,著名高能物理学家、兰州大学校长段一士,彩色粉墨画创始人周诗成,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楚庄,国际著名航空学家华锡钧等,另外被授中将、少将军衔者不下百人。仅仅留在大陆的“空幼”毕业生就有300多名教授、副教授。
10
抗战八年,都江堰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避难所,无数文人墨客和艺术大师将这里作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和灵魂高地。
著名画家张大千在此寓居四年,董寿平在都江堰寓居了九年,钱穆、冯友兰、袁焕仙、黄炎培、黄宾虹、老舍、关山月、叶圣陶、张恨水、黄君璧、徐悲鸿、曹禹、臧克家、绿原、陈白尘、熊佛西、吴祖光、南怀瑾、朱自清、唐君毅、牟宗三、潘重规、饶孟侃、金天羽、向仙樵、马一浮、林思进、居正、顾颉刚、叶圣陶、易君左、碧野、王冶秋、萧军、黄裳、巴金、方然、杜谷、田野等一大批文化精英来到都江堰游历避难,都江堰用它富足的物质和青山绿水濡养着他们,中国优秀文化实力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
1945年8月11日,冯玉祥先生在青城山获知抗战胜利的喜讯后,立即在山上建“闻胜亭”纪念。1945年9月14日夜,于右任先生在都江堰城关旅店的油灯下,一口气写下了20首诗歌《中吕·醉高歌》以庆胜利。
11
抗战时期的都江堰,不仅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同时豪迈热血的都江堰儿女也不甘落后,紧衣缩食,捐粮捐物,支援抗战,更有3600多名青壮年踊跃从军,奔赴前线,痛杀日寇,献出了他们最美丽的青春和最宝贵的生命。
从1937年到1939年,都江堰人民积极捐款购买飞机,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3年共缴飞机捐154.5元(法币)。
1937年7月下旬,抗战伊始,200多名爱国青年,自愿组织出川抗日义勇壮丁队,向四川省政府请缨,奔赴前线抗日,誓言不赶走日寇决不还乡。
都江堰石羊镇青年王希祥远赴山东,身先士卒,血战台儿庄,率领全连官兵用鲜血和和生命写下了壮丽篇章。
1943年12月11日,都江堰各界举办大会,欢送200多人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赴印度支那半岛支援英军对日作战。
1943年至1945年,都江堰共派出民工15000余人到新津、彭山修筑飞机场,部分民工因公致残或永远地长眠他乡……
12
就像所有的河流都有源头一样。
或许正是都江堰这片热土上生动鲜活的史诗和可歌可泣的壮举启发了赵家明,成为《烽火玫瑰》的艺术之源。
时光犹如都江堰水,滚滚向前,永不复返。
但是70年前的往事并不如风,70年前的岁月依旧如歌。
因此,才有了硝烟中的爱情,战地上的玫瑰。
因此,才有了《烽火玫瑰》。
当然,由于赵家明对这片热土深深的眷恋,他的心中还有很多书写的梦:天师降魔、财神赵公明传奇、夫妻桥、茶马古道、青峰剑侠……
13
这是一段关于都江堰人的抗战往事。
“圣塔蓄文风,千千学子思报国”,都江堰热血青年学生萧浩宇,他的同学赵思娴,他的朋友何仑雨、杜子豪等离开小桥流水的桃花农舍,离开锦衣玉食的富贵人家,横刀疆场,喋血山河,他们的故事正是都江堰英雄儿女的缩影。萧浩宇和青梅竹马的恋人楚香君,徜徉于花好月圆玫瑰花香中,却被军阀横刀,二人好不容易走在一起,但为了赶走日寇,还我河山,萧浩宇毅然辞别亲人和恋人踏上抗日征程。
激情燃烧的岁月,陪伴佳人的是烽火与硝烟。
在枪林弹雨战场,萧浩宇和赵思娴一起出生入死,打汽艇、端炮楼、抓俘虏、除汉奸,可谓酣畅淋漓,珠联璧合。萧浩宇知道赵思娴深爱自己,他也喜欢赵思娴,但喜欢她却不能爱她,他爱着的是远方的香君,不是因为赵思娴不漂亮,而是因为萧浩宇是负责的男人,他忠诚于爱情。
14
《烽火玫瑰》结构精妙,伏笔千里。
故事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爱情中有硝烟,下部烽火中有玫瑰,玫瑰和烽火两条分开的线,粗看不相干,看完方知其实两条线索却紧紧地串在一起,成功塑造了都江堰儿女乃至中华儿女保家卫国不怕牺牲崇高精神的同时,生动地歌颂了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其实,小说还有第三条线,那就是对繁荣富饶的川西坝子田园牧歌式的深情书写,对都江堰、青城山等壮美山河的家国情怀的由衷赞美。
15
青城山上的一朵花,可以读懂春天的物语。
都江堰中的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
而一群年轻人为了故土家国,舍生忘死,挥戈抗日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壮美史诗中之缩影。
16
七十年来春梦痕,东流不尽秦时水。
斯人已老、枪声已远、硝烟已淡……
唯有玫瑰还在战地上蓬勃绽放,犹如烽火中的爱情。
王国平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诗歌学会理事、成都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奎光书院院长。著有人文地理随笔集《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大型访谈录《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诗集《挽歌与颂辞》《琴歌》等,其中《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连续5周蝉联当当网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冠军、2014北京书市畅销书榜首,与《之江新语》一起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畅销书。作品曾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等选本及“5·12”大地震诗歌纪念墙。作品曾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与社会科学奖等。2006年,与杨然、凸凹等创办《芙蓉锦江》。2012年6月,应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之邀,赴太湖大学堂为南先生做口述历史。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21/21496/90854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21/21496/908541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