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玄幻小说 > 萧梁帝业 > 第181章 高屋建瓴

第181章 高屋建瓴

推荐阅读:小小侠女探诡案末世之为母则刚病娇大佬求抱抱吞噬进化:从北极狼开始系统绑错人后,我的修仙路走歪了春秋发明家凤归权倾天下佛系女主在末世的强者之路娇柔通房死遁后,世子爷他疯了万界之开局四合院,万界成至高

    “遵殿下吩咐,下官将徭役分作三班,确保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施工期间,伙食管饱,并在工地设有临时医馆,伤者皆可及时救治,至今尚无因工亡故者。”
    李东阳从容回道。
    若是不惜民力,昼夜施工,睢陵城池修缮工程早已完工了。
    同时,工期的延长意味着工程造价的提高,至少要比当时通常做法高出一倍。
    一旁的徐温听得有点头晕,惊骇莫名。
    他是能接触到南梁诸州汇总资料的,对全年工程数量及开支是了然于心的。
    若南梁城池修缮全按睢陵这个修法,结果将是南梁财政直接破产。
    体恤民力的道理,他自然是懂的,也愿意付诸实践。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国家利益面前,损耗民力已是南梁诸州的惯常做法。
    为了避免损耗民力,非边境州郡多十数年不修缮城池,边境州郡却是无法做到。
    无疑,萧绍瑜为他打开了一扇理想之窗,感觉是那么的虚幻。
    “东阳兄,不知工程造价几何?”
    徐温问道。
    他猜测,也许萧绍瑜付给徭役的粮饷比朝廷规定的要少,惟如此才能控制成本。
    他还是不太相信,萧绍瑜为了体恤民力能如此不惜粮饷。
    而且他觉得,即便萧绍瑜肯,李东阳也无法募集如此之多的粮饷。
    此事实属济阴内政,徐温既非州官,亦非工部所派监理,李东阳是可以不回答的。
    何况随着萧绍瑜的就藩,济阴已属王国,独立于北徐州,即便是柳世权也无权过问王国事务。
    所需钱粮又属自筹,没用朝廷一文钱一粒粮,工部同样没有过问的必要。
    萧绍瑜朝李东阳微微颔首,示意他如实相告。
    徐温是和议副使,在和议协商策略上,萧绍瑜还须倚仗于他,弄得太僵总是不好的。
    此外,梁帝曾叮嘱他多听听徐温的建议,也就意味着要对徐温礼敬有加。
    李东阳会意,遂详细道来:
    “征发徭役5千,每丁每日粮饷3升,预计工期50日,耗粮7500石。
    伙食所需7500石,木料、石料、草药、郎中酬劳等需1000万钱,共需粮石、钱1000万。”
    嘶!
    不只是徐温,使团首席武官陆子瑰亦是倒吸冷气。
    济阴全郡一年的租调怕是也没有这么多,这说得还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像今年,连此数之半亦恐难以达到。
    “九哥,好大的手笔啊!”
    陆子瑰心中感慨着。
    不同于没在地方上历练过的陆子瑰,徐温更能体会萧绍瑜此举手笔之大。
    按梁律,历年调布须运往京城,租粮则存储于地方义仓。
    通常去掉衙门正常开支及地方军饷,所余寥寥。
    故一年租粮之数,往往积十年之功亦未必能攒得下来。
    也就是说,若此后十年萧绍瑜一直留任济阴,他已然透支了济阴全部财力,再难有建树。
    这说得是宏观方面,体现得是萧绍瑜手笔之大。
    微观方面,则更能体现萧绍瑜厚民之心。
    在徭役方面,南梁朝廷并未严格规定一年服徭役的天数,及增减天数如何处置。
    且无粮饷一说,管饭却不管饱,医药支出则根本就没有。
    故为南梁朝廷服徭役,仅能勉强解决徭役本人之口粮。
    因劳动强度过大,多是怨声载道。
    而为萧绍瑜服徭役,却是大有不同。
    劳动强度有所控制,人身安全有所保障,所得粮饷可以惠及家人。
    即便今年恰逢灾年,家人的口粮也解决了。
    所以,在5千徭役的心里,他们希望工程不要停,一直干到明年秋收才好呢。
    如此,他们便无须逃荒了,朝廷的租调尚能应付。
    传统的以工代赈,已然不足以评价萧绍瑜此举了。
    囿于时代的局限,徐温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定义的,毕竟当世没有先例,史书亦无记载。
    “本王这叫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就业,促进相关产业链蓬勃发展,并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繁荣经济。”
    惟有后世的经济学理论,才能准确定义萧绍瑜此举。
    当然,前半段是可以全数实现的,后半段则是要打折扣的,却也满足了萧绍瑜更深层次的筹谋。
    道理很简单,徭役的粮饷是郡衙直接发到他们手里的,是拿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解决了就业,也就是解决了口粮问题。
    像石料、木料、草药等产业链,是掌握在本地士族手中的。
    有生意,他们自然是赚钱的,问题是:
    为他们工作的都是其族中佃户,所得必然微薄,甚至可能是活干得更多,所得钱粮却是不增的。
    这就类似于资本家的剥削,繁荣了经济,却惠及不到佃户。
    相比于服徭役的自由民,士族族中的佃户必然滋生不满,人心浮动,向往恢复自由。
    而得了实惠的士族,感激“散财九王”萧绍瑜还来不及呢,根本不可能抵制他的政策。
    他们也不可能看透后世经济学理论的逻辑。
    “士族势力过于强大,终南朝四朝亦不可解,然在本王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
    萧绍瑜已在筹谋遏制、破解士族势力,他的眼光放得很长远,直指核心痼疾,还是那样的温柔。
    他追求的是:在不知不觉中,瓦解之,亦可称“温水煮士族”。
    顶层设计,不可谓不高屋建瓴,远超时人的理解范畴。
    “九殿下,下官冒昧谏言,施政当量力而行,不可竭泽而渔。”
    徐温面色严峻,沉声谏言。
    他的担忧在于:
    若再逢灾年,或战事再起,济阴将难以自主应对。
    即便有朝廷调拨钱粮支援,济阴的衰落也是可以预见的。
    底层逻辑则是:农业经济,聚财不易。
    萧绍瑜笑而颔首,朗声回道:
    “徐詹事有所不知,此役期间济阴士族慷慨解囊,捐粮足有7万石。
    除保障军需,足以支撑修缮工程。
    再者,徭役中多有灾民,其田毁于洪灾,余者受战事所困,其田多已撂荒。
    故本王不得不以工代赈,总不能对可能的民变熟视无睹吧。”
    萧绍瑜的话入情入理,而且言明士族捐粮数目,徐温的担忧遂自解。
    他坦荡说道:
    “下官唐突了。”
    “非也,徐詹事所谏乃谋国之道,本王深感受益良多,望日后不吝赐教。”
    萧绍瑜回以谦逊。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施政气魄宏大,所谋者高屋建瓴,时人不解。帝纳谏太子詹事徐公温。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5/5479/36656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5/5479/366568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