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 > 第24章 覆巢之下无完卵,小家大国推忠孝

第24章 覆巢之下无完卵,小家大国推忠孝

推荐阅读:小小侠女探诡案末世之为母则刚病娇大佬求抱抱吞噬进化:从北极狼开始系统绑错人后,我的修仙路走歪了春秋发明家凤归权倾天下佛系女主在末世的强者之路娇柔通房死遁后,世子爷他疯了万界之开局四合院,万界成至高

    在苏威正式登上他的舞台前,杨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要做。
    新帝登基,旧王何去何从?
    这是杨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按照惯例,禅让后,对于前朝的皇帝和王爷,例降一级,爵位为公,北周末代皇帝周静帝被封作介公。
    王或爵,只是一个名称而已,这并不是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和处理他们。
    这是杨坚的烦恼,也是他的第一个重大考验。
    他有很多种选择,事态也具备无限种发展的可能性。
    虞庆则站了出来,他献上了一个杨坚想做,但不好明说的建议:尽诛宇文氏。
    这是看似必要而正确的决定,也是一种不得人心的选择。
    杨坚和宇文氏都属于关陇集团的核心圈子,杨坚篡周立隋之所以如此顺利,很大程度上这只是权力的内部流转,只是庄家由宇文氏换成了姓杨的。
    这并不涉及到游戏规则的改变,大家手上的筹码并没有变少,游戏还可以接着玩,甚至不少人还有额外的奖励。
    这虽然损害了宇文氏一家的利益,但保证了大家都能继续玩这个游戏,都能乐在其中。
    况且江山代有才人出,王位的适当流转,换另一家做庄家,也能带来一些新气息。
    这是整个关陇集团支持杨坚的前提。
    杨坚也是关陇集团核心分子,满朝文武,和他非亲即故,甚至大半都可以攀上二代三代的亲戚。
    如果杨坚举起屠刀,即使只限于诛灭宇文皇族,也必然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两败俱伤打法。
    但如果不彻底清除宇文皇族,就会成为一颗钉子,始终插在杨坚的心头。
    他本来就根基浅薄,得位又不正,经不得政局上任何的风吹草动。
    最大的危险,就是内外勾结,利用宇文皇族的力量和影响力,去造反。
    宇文氏一家,虽然经天元皇帝胡搞乱玩而崩盘,但却是名正言顺,根深叶茂的大树,难保不出几个忠臣孝子,或是类似杨坚的阴谋家,用杨坚的方式来对付自己。
    让宇文氏存留于世,还是将他们彻底诛杀,以绝人望,这确实是个问题。
    杨坚心中早已做了选择。
    宁可他对不起这个世界,也不要让这个世界辜负他。
    因而,虞庆则一提出这个提议,杨坚立即表态赞成。
    而第二代领导核心层的高熲和杨惠(雄),明知不可,却也不好阻止。
    但有一个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就是杨坚找到的三个帮手之一的李德林,他好几次坚决反对虞庆则的提议,并且和他展开辩论。
    这惹恼了杨坚,因为虞庆则的建议其实就是杨坚自己的想法。
    他感受到李德林的意志力,知道无法说服他,不由恼羞成怒地说:“君书生,不足与议此。”
    于是,所有宇文皇族,全部立即伏诛,以绝天下之望。
    但宇文一族,还有一棵独苗。
    他就是现在叫做介公的原周静帝,他依然在杨坚的严密监视下,苟延残喘生存了几个月。
    直到江南陈国的使者出现。
    使者此行的目的,是向北周静帝递上国书,但走到长安时才发现,世界变了。
    北周不在了,现在帝国叫隋朝,它的主人叫杨坚,使者傻眼了。
    杨坚故作大方,他派人将陈国的使者送往介国的介公(周静帝)之处。
    这个意外的事件,提醒了杨坚,让他下定决心,留着周静帝,始终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隐患。
    于是,在陈国的使者拜访完周静帝的第二个月,周静帝非常配合地死于介国。
    宇文皇族终于被灭族。
    反对杨坚进行清洗的李德林也独自承担了后果,他虽然没有被赶出朝廷,却从此与权力中枢无缘。
    但他毕竟是山东士人的代表,是帝国的图腾之一,他依然屹立于杨坚的朝中,但逐渐成为一个边缘化的大臣和重臣。
    充其量,他就是半个宰相。
    杨坚的第二代核心团队杨雄、高颎、苏威、虞庆则,加上半个宰相李德林,四个半宰相集团正式形成。
    他们就是号称“四贵”的宰相集团,虞庆则踏着宇文皇族的尸体,赶上了末班车。
    四贵之中,最后一块拼图,就是苏威。
    他姗姗来迟,但最后出现的,总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苏威一直追求理想中三个“正确”,正确的时代,正确的环境和正确的人,只有这三个条件全部满足时,他才会出山施展自己的才华。
    当北周权臣宇文护依靠强力,将苏威招为女婿时,他为了避祸,逃入深山,以诗酒自娱。
    他认为宇文护不是一个正确的人。
    宇文护败亡后,杨坚又有篡立之心,苏威赶紧辞官,再一次逃归乡野。
    北周将亡,新朝未定,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时代。
    尘埃落定之后,隋朝气象万千,勃然成长,这是一个正确的时代,也是一个正确的环境。
    于是,杨坚一纸召书,苏威就再不犹豫,轻骑出山。
    他知道,他遇上了一个正确的人。
    他也确信,他自己的时代即将来临。
    事实证明他值得拥有这种自信。
    苏威深得其父和其家世代为官的精髓,杨坚和他一席相谈后,对其大为倾倒。
    因为杨坚本来就是其父苏绰治下的官僚,因而,苏威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框架,深得杨坚之心,君臣二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最重要的是,他们二人,都是天生的政治家,为政治而生,也可为政治而上下求索。
    杨坚化家为国,是一个将自身所有思想和行为,物化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并且想让它渗透于国家日常的生活之中。
    苏威更是深得其中三昧。
    他非常精辟地提出一个理论,他假托他父亲苏绰之名,说是苏绰的经典传世理论,“唯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
    这是一种以小家庭的孝道,化为国家层面的忠孝,是一种高明的洗脑思想。
    治国先立本,本就是思想,苏威提出,导孝为忠,化悌为顺,形成绝对的父权和君权崇拜。
    这就是杨坚求之不得的效果。
    但是,这种军政一体化的教条式管理理念,蕴含了对知识文化无比的轻视,理所当然地遭到当时名士的指责和反驳。
    国子博士何妥当场就发现并指出,苏威理论上的欺骗性和绝对性,他用了三个有名的思辨反问,去证明苏威的荒谬。
    第一苏威所学,肯定不止孝经。
    这本身就是欺君。
    第二苏威说,这是他父亲苏绰的教诲,如果是真实的,那苏威就是不遵从他父亲的教诲,因为他读了别的书籍。
    这就是不孝。
    第三,如果苏威之父苏绰没有此语,那苏威编造此话,等同于欺君。
    从逻辑上说,何妥的说法成立。
    但他却并没有掌握杨坚认同苏威谈“孝”的实际的政治意义。
    何妥的孝,更多的是孝本身的本质内涵。
    而苏威和杨坚一样,是个纯粹的政治家,他们所谓孝,是国家伦理层面的忠孝,目的在于培养一种绝对服从的社会道德,以利于中央的集权,特别是皇帝的集权。
    苏威和何妥都没有错,但显然,杨坚更需要苏威的理念。
    杨坚,是北周出身的隋朝开国帝王;苏威,是北周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奠基者苏绰之子。
    他们本就是同一路人,相同的政治理念,让他们的相遇,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苏威终于在一个正确的时代,正确的环境和正确的人的领导下,大放异彩。
    杨坚立即给苏威委任了五大核心职务,以表示对苏威的敬重和重视。
    这五个职位都是实职要职,政务当然极为繁重,但苏威安之若素,也没有举贤自代之意。
    这立即招致了传统力量的反对。
    梁毗站了出来,他上书正面弹劾苏威。
    梁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了背后传统的关陇贵族的声音,杨坚立即感觉到了压力。
    杨坚压力的渲泄管道,流向了高熲。
    这是杨坚上任以来,第一次和关陇集团的交手,杨坚并没多少直接的对抗经验,也没多少把握可以战胜他们。
    显而易见的压力,高熲心知肚明,为了让杨坚多一些回旋的余地,也为了给杨坚赢得多一些时间,高熲迫于压力,上表请求逊位。
    关陇集团来势汹汹,来意不善,朝野之中暗流汹涌。
    杨坚,及其钦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能不能坐稳江山,也成了一个问题。
    他们,即将迎来几场生死恶战。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9/9407/54569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9/9407/545691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